1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(含磁浮)产业链。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整机、核心部件及配套部件研发与制造。研发新型车辆车体、高性能转向架、电传动系统、储能和节能、列车网络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;研制轻量化、模块化、谱系化电力机车,动力集中型、双层干线动车组和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组及城际动车组,储能式有轨/无轨电车,新一代中速磁悬浮列车,系列化磁浮工程车。研制储能器件及能源管理系统等核心零部件;实现变流技术、控制技术、传动技术等“同心多元”发展。
2、工程机械产业链。开发工程机械高端产品及关键零部件,极端环境下工程机械或工程机器人,新能源及电传动综合技术工程机械产品,大型、超大型工程机械及能源多样化工程机械产品,地下作业工程机械产品,水域作业工程机械产品。实施工程机械产品可靠性示范工程,工程机械检测、试验、评价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建设工程。
3、碳基材料产业链。加强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研制,推动石墨烯及其衍生新兴材料研究,推动碳基材料在航空航天、武器装备、新能源、传感器、核能、储能等领域的应用。
4、先进储能材料及电动汽车产业链。提升锂电池正负极材料、隔膜、电解液质量,研究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、性能预测、安全评价及安全性新技术,锂硫电池及全固态电解质电池技术。研究改进镍氢电池正负极材料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。加强液流储能电池、燃料电池等关键材料性能的提升和核心技术突破。加强电池辅助材料的提升与突破。突破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、插电/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、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、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技术。开展纯电动汽车、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、产业化应用。研发节能型内燃动力乘用车和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。开展整车主被动安全性技术、可靠性技术研究以及充电桩关键技术研究,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。
5、新能源装备产业链。攻克风电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核心零部件设计、制造难题。突破大功率、智能型风电整机设计技术。开展风场建设与风电场运维管理关键技术研究。加强基于“互联网+”和大数据的风电运维关键技术研究。研制、开发光伏产品原材料及生产工艺,突破光伏装备核心技术。开发新材料与新结构高性能光伏电池。开展光伏系统设计技术、逆变、监控、能量管理核心技术的研发。开展核电、生物质能发电研发。研发智能变电站装备、柔性输变电装备、电网自愈控制系统、电网大数据处理及云控制技术、用户能效管理系统、智能电能表、电网智能化运维和智能带电作业技术,形成覆盖发、输、变、配、调、用的智能电网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体系。
6、人工智能及传感器产业链。加大机器人自动控制、智能无人装备、生物智能、芯片制造、虚拟现实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,推动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产业发展。加快推进军用特种传感器、车用传感器、机器视觉、管网监测等传感器产业化研究和新型薄膜与MEMS传感器的研发,运算硬件和软件、机器人、智能家居、智能医疗、智能汽车、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重点领域产品研发和产业化。
7、航空航天(含北斗)产业链。提升航空发动机、通用飞机、浮空器、卫星应用产品及航空航天配套产业技术和产品水平,发展通用飞机、公务机、微小卫星等整机制造,形成覆盖研发制造、通航运营、服务保障的航空产业链。发展航天装备制造、卫星地面设备与用户终端制造、卫星应用系统集成及信息综合服务产业链。开展北斗卫星应用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开发制造。推动北斗卫星导航和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、交通运输、智慧旅游等领域的应用示范。